Reading Notes: Rural China

less than 1 minute read

Published:

Book title: 乡土中国

Author: 费孝通

Reading Notes

乡土本色

乡村与土地。以农为生的人,世代定居是常态,迁移是变态。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。

聚村而居的原因:小农经营;合作更方便;安全;土地平等继承。

礼俗社会:没有具体目的,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;法理社会: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。

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,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。大家都是熟人,社会和个人通了家。

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,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。

文字

乡土社会中的文盲,并非出于乡下人的“愚”,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。(文字是多余的)

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。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:个人的今昔之隔;社会的世代之隔。

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,从特殊走上普遍,在个别情境中搭下桥梁;又从当前走到今后,在片刻情境中搭下桥梁。

人的“当前”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“过去”的积累。

乡土社会中不怕忘,而且忘得舒服。

差序格局

每个人都是她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。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。

西洋社会:争权;我们:攀关系、讲交情。团体格局vs差序格局(可以并存,看哪个更重要

伦重在分别,差序。不是个人主义,而是自我主义。公私的划分是相对的,站在任何一圈里,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。

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“差序格局”,是一个“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”。

社会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,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。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。

团体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,狭义;家庭氏族等称为“社会圈子”。

大家庭小家庭的差别不是在人数上,而是在结构上;大小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,不相同是在数量大小上。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,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。

家庭社群是暂时性的(孩子成长后去经营他们自己的家庭)。氏族: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。

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,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,经营各种事业,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的了。中国的家必须是绵续的,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,所以称为小家族而不是小家庭,也表示了长期性。

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。主轴在父子之间,是纵的,夫妇成了配轴。虽然两轴都不是临时性的,但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。事业不能脱离效率,要效率就得讲纪律,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。“家法”,夫妻感情淡漠,男的和男的玩,女的和女的玩。这不是偶然,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。

男女有别

感情定向: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。

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。

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不以实用为目的,不是经济的生产,不是个事业。非但毫无成就,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,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。于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,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,那就是男女有别。

礼治秩序

“无法”并不影响乡土社会的秩序,因为它是“礼治”的社会。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。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,而维持礼的是传统。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。在乡土社会中,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。

礼治表面上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,但实际上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。

无讼

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,不必有外在的监督。打官司是一种可羞之事,表示教化不够。

法律刑罚不是在教化人,不是在分辨是非,而是在厘定权利。

无为政治

论权力分两派:偏重社会冲突,横暴权力;偏重社会合作,同意权力。

乡土社会不是一个富于抵抗能力的组织。

长老统治

除以上两种权力外还有一种教化性的权力,它发生于社会继替过程中。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。长幼之序。教化权力既非民主又异于专制。

血缘和地缘

血缘社会: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。血缘社会是稳定的,缺乏变动,变动得大的社会不易成为血缘社会。

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,也最怕算账。算账、清算等于绝交,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,也就无需往来了。

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,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。

名实的分离

权力: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;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;社会继替中的长老权力;社会变迁中的时势权力。

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,原因是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(新环境出现)。

在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,“反对”被时间冲淡,成了“注释”。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。

从欲望到需要

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;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。